

6月15日,本會於聯會會址召開記者招待會,公佈「高齡海嘯前的未雨綢繆」研究報告。出席人士包括九龍婦女聯會名譽顧問黃何明雄博士、首席顧問鄭臻女士, MH、會長陸海女士, BBS, MH, JP、主席蘇麗珍女士, MH, JP、秘書長毛曉群女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義, 65 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 7%以上,稱為高齡化社會。目前,香港已經踏入老齡化社會,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約145萬(佔總人口19.1%),在未來, 204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會倍增至接近99萬(佔總人口12.2%)。可見,社區支援服務及院舍照顧服務的需求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體弱、高齡長者的照料問題尤為突出,形成「以老護更老」的現象出現。
九龍婦女聯會有見及此,於2022年1月份開始,進行一項質性研究,通過本會轄下27個屬會及4個婦女和幼兒中心,尋找對象,採用不同方法收集質量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的抽樣範圍包括來自九龍五個區 ,45 個不同背景樣本組別的受訪者,篩選出不同類型疾病的被照顧者及照顧者。以分析目前香港政府面對老齡化的積極性以及不足之處,提出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希望政府能夠積極應對好及重視高齡海嘯的來臨。
調查結果顯示,照顧者在身體、心理、社交及經濟四方面都會受到影響;政府在社區支援措施以及宣傳的關注有著明顯的不足:
照顧者面對的壓力:
在身體方面,很多受訪者都表示身體感覺疲累、易病、因照顧長者忽略休息和飲食時間。今次研究亦引證年長照顧者壓力很大,值得注意的是50%受訪者的睡眠質素差, 22%受訪者自我健康評估為差或非常差。受訪照顧者當中,超過55%年齡高達70歲或以上。她們基本每天24小時對著被照顧者,很多需要協助處理大小便,半夜要協助被照顧者上洗手間、擔心被照顧者離家出走。對於長者照顧者而言,當疾病來臨的時候,他們的自我照料能力會迅速下降,照顧另一半會成為一種體能的挑戰。
在心理方面, 照顧者存在很多種心理問題,影響因素亦較為廣泛。這次調查發現,超過60%的照顧者屬「高壓照顧者」,正面對沉重的照顧壓力,55%出現抑鬱傾向,不時感到心情低落。超過7成的照顧者因為照顧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哭泣、對以往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等情況,因照顧壓力太大而有輕生想法的亦有一位。照顧者 24 小時全年無休承受照顧壓力,失去自己的私人時間,導致容易產生憤怒、被連累、自責的情緒,因為這些情緒無法釋放,最終導致精神緊張、對所有事情反應過度等問題
亦有不少受訪者會過分自責,認為自己須對患者的病況負上責任,產生無助和罪疚感。基層家庭難以滿足到長者在家養老的需求,有聘請外傭的中產家庭,需要擔心工人姐姐的能力是否能夠應付到被照顧者,變成另一種心理壓力。
在社交方面,照顧者的人際關係大多收到限制,直接影響到照顧者的社交生活,因而帶來更多負面心理影響。根據訪問結果,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照顧家人會影響到社交生活。在時間方面,照顧者能夠獨自外出的時間很被動,需要因應被照顧者的情況而改變。照顧者日常會感到沒有人瞭解自己及幫助自己,覺得孤獨,甚至認為失去了所有朋友。但如果照顧者有時間與朋友多溝通、聚會,便會大大降低照顧者的心理壓力。
在經濟方面,有八成的受訪者表示照顧家人的花費對家庭有造成負擔,表示自己唯有節省度日。不論是基層家庭或是中產家庭,所擁有的收入都難以應付老年生活。不可否認的是,長者在醫療上所支付的費用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因而增加照顧者的花費負擔,更何況是有著不同疾病在身的年老長者。
社區支援措施不完善及宣傳不足
現時政府推出不少居家安老的支援,名額有限之餘,宣傳亦不足。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沒有聽過支援服務的受訪者接近六成,而使用過政府支援服務的受訪者則只有兩成。由此可知,政府在支援措施上,宣傳不足,大多數照顧者對於政府現有的支援毫不知情,導致心理上、經濟上帶來負擔。
九龍婦女聯會研究小組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建議政府應訂立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包括:
建議一 : 建立長者大數據及簡易檢測工具及平台
社署亦可向正在接受或輪候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家人發出邀請,由負責統一評估機制的社工向照顧者提供全面的評估,從而判斷他們所需要的支援,並作出適當的轉介。同時,利用該等數據建立長者大數據庫,建設長者專用網站或者應用程式,將長者及照顧者所能享用的支援集合於一起,通過該平台,照顧者能及早作出自我檢測,及提升求助意識,適時尋求協助。定期推行長者及照顧者的統計調查,以瞭解長者及照顧者特徵和需要,從而規劃服務及分配資源。
建議二:加強社區照顧、支援服務及加強宣傳
政府現時提供了該等長者服務資源,但因院舍宿位長期不足,輪候時間過長,平均輪候時間超過3年,對照顧者也造成不少壓力。因此,本研究小組建議:
- 建立更多政府老人院,利用正面誘因吸納人手,例如增加安老院照顧者的平均薪酬,接納非本地醫護人員,簡化非本地醫生註冊條例,從而縮短安老院的輪候時間;
- 設立更多的日間中心,在每一個公共屋村都能夠設立一間日間中心,同時間提供照顧者的課程;
- 延長日間暫托服務的時間及名額,資助機構的服務時間應包括周六和周日,讓照顧者能夠一個星期有一日的休息時間。
- 設立長者服務諮詢熱線,為他們提供服務指引,做好支援宣傳。
- 政府設立社區義工隊,經常性探訪獨居老人;多一些送米、派口罩、派飯等服務。
- 設立專業團隊跟進長者,因應長者病情的變化提供不同的上門居家服務,eg,覆診、抽血、飲食方面、監督食藥;上門家居照顧/清潔服務週期太短,應要有連貫性。
- 為長者提供牙醫支援,降低牙醫支援年齡,讓他們能夠盡快得到牙科治療,避免因經濟困難而延誤醫治,導致難以進食。
- 政府應增加外傭護老培訓名額,而完成整個課程的外傭可以有證書證明,而有證書的外傭可得到政府額外的津貼。
大部分照顧者對於政府現有專業長者照顧服務並不知曉,意味著政府現有專業長者照顧的服務宣傳不足。因此,政府應該在現有的服務支援上加強宣傳,例如在電視廣告上宣傳;增設不同資源給不同社團機構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通過社區活動,更能加強市民對政府現有的支援瞭解。
建議三:增加照顧者津貼名額及降低長者津貼門欄
增加照顧者及長者不同津貼的金額。長者津貼及醫療券加碼;加設營養金,給予長者及照顧者更多的津貼,為照顧者提供實際支援,舒緩他們的經濟壓力。而擁有私人樓宇的長者應享有豁免差餉,或超過某個年齡層並可與基層長者一樣享有長者服務津貼。
採取津貼遞減制度。只要照顧者的住戶月入不超過規定的上限(全港中位數的75%),儘管同時是綜緩或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者,也有資格申請照顧者津貼。但津貼的總金額將會隨照顧者獲得的其他經濟援助而有所遞減。由於避免了濫用的問題,政府可考慮提高津貼金額,增加照顧者津貼名額及降低長者津貼門欄,以及把計劃恆常化。
建議四:建議增加照顧者身心健康服務
在現有的服務增設照顧者課程,包括日間中心可增設課程教導照顧者處理壓力的方法,讓他們瞭解學習護理的技巧,增加照顧者的信心和應變能力,更能瞭解自己及被照顧者情緒及處理壓力的方法。
增撥資源於社區身心健康中心,加強專業輔導服務及個案管理服務,以有效支援照顧者。在紓緩自身情緒壓力方面,照顧者宜認清自己的角色,這樣才能幫助到長者。照顧者應學習放鬆心情,維持對自己的正面評價,這對紓解內心的壓力有很大幫助。
建議五:建立及推動香港版「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模式借用了銀行的存取理念,由時間銀行充當信用的中介。香港長者可透過做義工換取時分,一分鐘即可換一分,當自己以後需要養老服務時,便可用時分換取所需要的照顧服務、培訓、康樂活動及實物,而服務提供者亦是年輕長者,名副其實「長者幫長者」,弘揚助人自助精神。
政府可結合服務平台或應用程式及「全港社區抗疫連線」平台,長者可以利用這些平台,儲存做義工的時分,使用該時分請人幫忙。現時香港亦有不同的社會團體有嘗試實行時間銀行 ,政府可以統一化, 讓時間銀行恆常化。
建議六:開發大灣區樂齡公寓
面對人口老齡化,香港政府應發揮大灣區的協同效應,推動商界開發與大灣區連結,增設公私營安老院舍,以及有一站式配套服務的樂齡公寓。政府可透過買位方式營辦的頤康院為有長期照顧需要的香港長者提供服務,而位處深圳的安老院舍有一定吸引力,希望將來政府會透過向不同機構買位方式,在內地提供有關服務。
結論
九龍婦女聯會研究小組主要通過抽樣調查45個長者照顧者,深入瞭解長者照顧者的情緒壓力與困擾,發現在身心健康方面、經濟方面及社交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並且目前政府對於居家安老的支援措施供不應求,直接降低長者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九龍婦女聯會研究小組認為政府應該隨著市民的需求作出改變,在現有的社區支援上增加服務,「補齊民生短板」,幫助長者實現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是香港應對高齡海嘯必要的措施。對於老人而言,居家安老是老人們自己的心願,正所謂故土難離,老窩難捨,晚年能夠在熟悉的環境及社區生活,是老年人最期待的事情。對於政府而言,改善服務的質和量,可以緩解社區照顧服務及院舍照顧服務的不平衡,從而能夠更好的應付未來高齡海嘯帶來的壓力。而大前提就是建立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讓照顧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及重視,協調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繼承中華文化傳統。
調查指基層及中產收入均難安老 團體冀政府重視高齡海嘯 點新聞
團體籲關注高齡海嘯 建議仿效外國推行「時間銀行」以義工換服務 | 香港01